大学劳动教育课程框架、特征与实施关键:基于劳动要素的理论视野
发布时间: 2021-03-03 浏览次数: 10

摘要:劳动具有四个重要因素。第一因素是手,第二因素是脑。与劳动分工以追求更高生产力的目标不同,劳动教育要促进学生手脑并用,促进学生在不同分工环节、不同工种间不断变换,以对劳动总目标和各环节都有第一手认识。完全不动手的脑力劳动其实不是劳动,只是动脑筋。劳动第三因素是劳动工具,在设计劳动教育课程时最需关注对不同劳动工具的上手领会。劳动第四因素是面对真实现象,因而探索性劳动、艺术性劳动都是重要劳动类型,而传统的生产劳动只是劳动中的一种。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主要载体是课程。按照显性和隐性课程两元划分,同时考虑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种场域,本文先行给出大学劳动教育课程框架,重点对隐性课程予以详述,包括校园内劳动教育实践、校园文化机制建设、社会真实劳动机会拓展。真实劳动、探索性/创造性劳动是高校劳动教育的核心特征,模拟劳动不应是大学劳动教育主流。劳动转化为劳动教育的关键是一个时间因素,就是劳动之间和之后需要时间间断以促进反顾以形成海德格尔所称的考虑。大学应促成劳心、劳力的柔性分工而自然消灭劳心者和劳力者身份的固化,开环大学的本质意蕴即在此,成人学历教育应基于学分制而与正规大学教育融合。大学劳动教育课程框架_特征与实施关键_基于劳动要素的理论视野_卢晓东.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