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历程、基本经验和时代要求
发布时间: 2015-11-13 浏览次数: 3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

20105月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明确要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这些都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我们应当全面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历程,认真总结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经验,科学把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要求,着力拓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20世纪5070年代末和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两个阶段。其基本经验可以归纳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以高校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主阵地,坚持学校、家庭、社会多渠道相结合.把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要求,应注重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统一,连续性与长期性的统一,继承优良传统与不断改进创新的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着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新时期,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在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中,我们既要继续抓好显性教育,又要努力抓好隐性教育。

为此,就必须在坚持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地位和作用的同时,结合高校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并开辟开展隐性教育的渠道和途径。比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推进高雅艺术和传统文化进校园;重视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建设,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利用重要节庆日、重大活动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形成专业实习、社会实践、职业生涯指导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事实表明,只有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拓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促进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历程、基本经验和时代要求.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