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概念的内涵及外延
发布时间: 2015-11-12 浏览次数: 10

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为历代统治阶级所重视。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德育居于首位,所谓“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在西方,古希腊也很重视德育。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培养美德必须实践,并通过理性的教育,形成道德习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J.-J.卢梭的德育思想具有强烈的反宗教倾向。他尊重儿童的天性,强调自然发展的法则。19世纪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认为,知识和行为之间,道德和理智之间不应分裂开来。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J.杜威主张通过学校的“典型的社会生活”培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习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德育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方面,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重要途径。它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三个方面。1982年邓小平《在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第一次准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 。” 为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受社会经济政治和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所制约,同智育、体育、美育等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什么是德育?

九七年毕业到如今,就一直在德育处工作!夸张点说的话也是干了十年的教育工作,到现在我还是搞不懂德育的定义,是思想道德教育,是政治思想教育,还是————,太多了。更另人不解的是还有”德育教育“一词,出现在很多官方文件。如德育到底是干什么的?如果连最基本的内容也搞不清楚的话,我这样辛苦的工作,是不是有点冤啊?!

我先看了看家里的藏书,发现一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由睢文龙、廖时人、朱新春主编的教育学,里面是这样定义的:德育是形成学生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它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在网络里经过我搜索又有这样的定义:(1)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2)德育简言之就是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对于社会主义学校而言,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以共产主义理想为核心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教育,要求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什么是德育?

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这是对该事物最本质的思考。“德育”这个词,我们经常挂在嘴上讲,但深入思考一下,什么是德育?为什么要进行德育?如何进行德育?这是关于德育的最本质的三个问题,也就是关于德育的哲学思考的问题。作为教师,一个以德育为天职的职业德育工作者,更应对德育的本质有清醒的科学的认识。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职业工作,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快乐地工作着,享受着工作给生命带来的乐趣。

什么是德育?

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凡是事物皆是一个矛盾,矛盾由两个对立的侧面构成。这是《矛盾论》中对立统一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基本规律,即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共居一体。德育(狭义指道德教育),也是由矛盾着的两个对立侧面构成,一面是道德教育者(在学校是教师),另一面是道德学习者(在学校是学生)。这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因此,所谓德育,一方面对学生来说,学生作为道德学习者,要主动地学习德育,是道德教育的主体,视道德学习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道德好,生命幸福,人格崇高;道德不好,生命悲哀,人格渺小。另一方面对教师来说,教师是道德的教育者,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道德学习的环境、条件,促进学生由道德无知到道德有知,并且化为道德行为,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的行为选择。简言之,什么是德育?德育就是教师创造学生进行道德学习的环境、条件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就是德育的本质。这就是“德育”概念的内涵。

至于“德育”概念的外延,根据中国的国情,我国的德育(广义的德育)包括五个方面:政治教育(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等);思想教育(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品德教育(良好的行为规范);法纪教育(遵纪守法);心理教育(健康的心理品质)。我们可分别不同的层次的学生,予以这五个方面的教育。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05期 作者:张家生